论语中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2024-05-18 16:54

1. 论语中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为政之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也。《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为孔子所宗而率行之。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曾子孔子之道以“忠恕”一以贯之。

1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9.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21.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中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2. 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的名叫丘,孔子的字是仲尼。他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一位圣人,我们现在说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在汉武帝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在历朝历代治国安邦大业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思想并不是以孔子为源头,而是自远古而有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传承者。 
从清朝末年的慈禧开始,不再用儒学治世,而后民国乃是后来的共和国,都不再重视儒学。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受列强欺凌的耻辱历史。今天的尊孔是从国际传回来的。孔子学说在国际上受到极大重视,联合国将世界最高教育奖命名为孔子奖。各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立了300多家孔子学院。孔子被评为世界名人等各种世界级顶级荣誉称号。儒家学说将来必会被确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形式。各位请拭目。

3. 世人对孔子的评价

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人:
1、孔子同时代人的评价:根据<论语>, 公叔武叔诋毁孔子时,子贡极力维护老师名誉,说老师的伟大好比「日月」,好比「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2、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自汉代以来,孔子与周公并称为「周孔」,代表传统文化主流;到了唐代以后,孔子地位提升,人们把他和孟子并称「孔孟」,以「孔孟」儒家代表了传统文化主流。
4、唐代以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至今在日、韩等国的知识界对孔子评价还是很高的。
5、美国人曾经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总之,孔子思想已经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我们炎黄子孙自己不珍惜,总会有人会识货的。

世人对孔子的评价

4. 对孔子的评价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对于《论语》的作用,有两句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一句为北宋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句为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一部《论论》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对于前者,有人认为此为赵普之“戏言”,对于后者却认为“逊语”。“戏言”之说另文有述,此文专论“逊语”之说。

  有言道,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法郎士?魁奈没有来过中国,怎会对《论语》了解如此透彻。魁奈没有来过中国,此为事实,但不能就此构成魁奈不了解中国的原因。不少学者已经撰文论述魁奈了解中国有两个途径,一是派学生前往中国考察,二是从介绍中国的大量译著中了解。

  有的还说,“一部《论论》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此为谦逊之言。笔者认为,魁奈之言出其真情实感,并非谦逊之语。

  所言“希腊七贤”是指泰勒斯、梭伦、奇伦、毕阿斯、克莱俄布卢、庇塔库斯、佩里安德。他们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泰勒斯(约前625年~公元前547年),生于小亚细亚西南海岸的米利都,早年是商人,曾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地,是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他认为处处有生命和运动,并以水为万物的本源。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梭伦(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他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对诗歌颇有成就,其诗重在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

  奇伦,生于斯巴达,是建议任命监察官来辅助国王的第一人,并于公元前556年担任此职。首次使监察官同国王一起监督政务,大大提高了这个位置的权力。他给斯巴达的训练带来了极大的严格性。

  毕阿斯,是普里耶涅人,是一名著名律师,他总是将其言语能力用于好的目的。在他看来,人力的增长是自然的,但用语言来捍卫国家利益则是灵魂和理性的天赋。毕阿斯承认神的存在,主张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

  庇塔库斯,是米提利尼人,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阿尔卡尤斯兄弟的帮助下推翻了列斯堡的僭主美兰克鲁斯,成为那里的法律制定者,统治了十年。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政治者,庇塔库斯鼓励人们去获得不流血的胜利,但他也阻止被流放的贵族返回家园。

  佩里安德,生于科林斯,后为僭主。在位期间,他所统治的城邦获得了极大的繁荣。他改革了科林斯的商业和工业,修筑了道路,开凿了运河。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热心于科学和艺术。

  克莱俄布卢,生于林迪,后成为林迪的僭主,据说他曾追溯其祖先到赫拉克勒斯。他强壮而英俊,对埃及哲学很熟悉。他很关心教育,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教育。

  利玛窦在中国实地考察之后,向西方传达的结论是,孔子绝不逊于西方的哲学家,“许多西方的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答问的语言和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为经典的著作。孔子被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2500余年而长盛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论语》内容涉及到教学、政治、文化、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10卷20篇512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大能治国,小能治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魁奈正是在认知《论语》并比较希腊七贤之后有感而发的。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的论著能够超越《论语》,一部《论语》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此为魁奈的真实感叹,虽然没有具体展示希腊七贤之局限,但从后人对他们所概括的格言中或多或少了解“七贤”之不足。泰勒斯的格言是“过分执著稳健只会带来灾难”,梭伦的格言是“避免极端”,奇伦的格言是“遵守诺言”,毕亚斯的格言是“人多手脚乱”,庇塔库斯的格言是“紧抓时机”,佩里安德格言是“行亊前要三思”,克莱俄布卢的格言是“凡亊取中庸之道”。应该说七贤的哲学思想是伟大的,但与《论语》相比,逊色多矣。《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其哲理深奥,蕴含着人类丰富思想。相形之下必见绌,希腊七贤有其局限和偏颇。所以,魁奈认为希腊的哲学不如中国的观点就显得顺理成章,此为一。

  其二,孔学对欧洲的影响巨大。17至18世纪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之初,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对法国启蒙学者的有着巨大的影响。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中,对于欧洲哲学思想史的形成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而翔实的描述:“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行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事实确是如此。在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往来于中西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一大批哲学家以及一批政治家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在此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传教士们用欧洲的多种语言翻译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当时有大批传教士先后受罗马教皇的派遣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又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播至欧洲。在来华的传教士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金尼阁和白晋等。就说利玛窦,他曾任在华耶稣会士的领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珍稀宝物,结交士大夫以识中华文明。他写了一部日记体手稿,后经金尼阁将手稿编撰成书,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以大量的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一个新的世界和一个新的民族以及丰富的礼义之邦”,成为西方世界了解“神秘东方”的重要文献。利玛窦还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量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

  由是在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孔子热”。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赞扬有加,认为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他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非常赞赏,特地在自己的礼拜堂里挂上孔子的画像,朝夕膜拜。为何如此崇拜呢?伏尔泰在《诸民族风俗论》作了精辟的回答:“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知道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指出,“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我们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生活,真是太不幸!”伏尔泰还说:“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于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当然,伏尔泰对孔学的赞美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这种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三,魁奈对孔学的崇拜。魁奈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学甚为了解。正如前文所说,他是通过十六、七世纪欧洲传教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以及派弟子的考察报告了解中国、熟悉孔学的。同时,与他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有关。魁奈长期生活在热衷中国文化的巴黎,耳濡目染。魁奈与伏尔泰都是生于1694年。当他55岁之时,以法王御医的身份进入宫廷。当时巴黎上流社会热衷于中国文化,伏尔泰“全盘华化”的呼声如雷贯耳,魁奈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制度,写了很多文章,并逐渐形成了他的重农主义经济学理论。

  在其著作中很少引用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言论,然而却对孔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大量引用。他曾经撰写《孔子简史》,对孔子其人其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论语》的道德格言远远胜过古代希腊圣贤的哲学,实有“相形见绌”之感。他对于中国的研究,后来汇集成《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影响深远。在书中,魁奈极为精彩和简练地叙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精神,即遵循自然法、自然秩序的精神。他写道:“根据中国注疏家的解释,天是统辖苍穹的灵魂,他们又把苍穹看作是大自然的物主最为完美无瑕的杰作。苍穹的外貌总是令人肃然起敬,使人们看到自然秩序的美妙和卓绝;在那里,造物主的不变法则得到最为清晰的显示。”他又说,“如果说在中国,思辨科学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对自然法的研究却已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程度,并且,如果说在其他国家,思辨科学得到很好的研究,而自然法却完全被忽略了。”魁奈对孔学以及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尽管儒家文化与老庄之学有一定的分歧,但两者都对“自然法则”充满着敬意。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天行健”,还有那中国古代帝王的祭天传统,则是这种精神的仪式化表现。这些“自然法则”都为魁奈所接受并加阐述。

  从思想源流讲,孔学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对魁奈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说孔学以及中国古典哲学不是启发了魁奈,但也可算是加强和丰富了他对自然秩序的思考,使得他的思想更为充分和系统。对此,有不少学者明确指出,魁奈虽没到过中国,但派有学生到过中国,并带回去了中国的儒家著述,对魁奈的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也论及此事,称魁奈深受了孔学的影响,并达崇拜程度,冠魁奈以“西方孔子”称号。《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以及魁奈在其他著述中对中国崇尚“自然法则”甚为钦佩。魁奈指出,重农思想、礼治思想和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他说,只有农业才是一切国家财富的源泉,只有农民是唯一的生产阶级,这是孔子和中国历代帝王早都知道的。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还在《中华帝国专制制度》一书说:这本书只是对“中国学说的系统说明,而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采用为楷模。”正由于此,魁奈对孔学以真诚且竭尽全力的态度加以宣传。正由于魁奈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热心宣扬,他被人们称作是“欧洲的孔子”。魁奈所主张的“以农为本”也正是儒家的治国方针。魁奈热切地希望法国能像中国一样,在他的影响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劝说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实行“耕田大典”,这一仪式于1768年6月15日在凡尔赛王宫变成现实。

  综观三点,足见魁奈所说“一部《论论》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决非逊言。目前,世界许多学者对于《论语》的学习和研究盛行,此间了解魁奈对《论语》的赞赏之言,定能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托尔斯泰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


  ——列夫·托尔斯泰
  我认为,托尔斯泰的苦难是一种灵魂的苦难:
  “古来圣贤皆寂寞”,托尔斯泰遭到的苦难是种种矛盾与寂寞: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托尔斯泰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他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一直陪伴着托尔斯泰。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但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当他努力为农奴改革时,遇到的是农奴的麻木与冷漠;当他决定为下层百姓做点什么时,遇到的是贵族的嘲笑与鄙夷;当他下定决心与贵族生活决裂时,遇到的是家人的不理解与争吵.最终,他选择了出走,去寻一条通往宁静之乡的道路.可这一次,他又遇到了命运的捉弄以及自然的冷酷对待.自始至终,他站在了进步的角度,站在了真理高度的来推行他的主张。但当时的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理解他呢?又有谁能宽容他呢?他所遭的苦难是一种灵魂的孤独,是一种“置身于荒漠之中的寂寞”。
  但是,伟人与凡人的区别就在此.面对苦难,凡人选择随波逐流,选择放弃,选择沉沦;而伟人则会选择坚持,选择固守己见,选择继续为自己的信仰努力下去.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托尔斯泰才成为了一位伟大作家。苦难在各人身上又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托尔斯泰的苦难来自内心。在与苦难搏击的漫漫征途中显示了巨人般的力量、变苦为乐的生存勇气。他说: “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他的生命是一部的悲剧,英雄在他走向悲剧性的毁灭的顶点时,才真正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英雄奋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毁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正是在这种永不妥协的抗争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思考。为什么托尔斯泰说:“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弄懂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托尔斯泰。我觉得,答案就在他的另一句话中: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托尔斯泰

5. 对孔子的评价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孔子:(前551-前479) 
字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 
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影响: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史记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的最后有司马迁的评论: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眼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注)”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想象他的为人也是这样的呀!我去过孔子的家乡鲁地,看到祀奉孔子的祠堂里摆着各种车服和礼器,儒生们定时地在那儿学习礼仪,不禁怀着敬意徘徊着舍不得离开。天底下的帝王以至于贤能的人很多,都是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就渐渐被世人遗忘。唯独孔子,虽是一介布衣,却能传承十余代,学者依然崇拜他。从天子到王侯将相,中原地区研究六经的,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真算得上是圣人中最伟大的人物了!
    可见,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注)一说“景行”的意思是指“高尚的品德”,此处我采用的是作为“大路”的解释。

对孔子的评价

6.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的地位在历代学者中,都有体现。具体如下:
1、西汉匡衡
“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2、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3、北宋邢昺《论语集解序·疏》
“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


4、宋末元初何异孙《十一经问对》
“《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5、清代李元度
“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各造其极,亦各不相谋,而简括处终不及论语。论语之文,能以数语抵人千百言,如太和元气,如化工之肖物,各无遁形。”

7. 对孔子的评价

也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后者是因循,前者是创造。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 那末,“仁”又是什么?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仅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使后人见仁见智,提供了各种不同解说的可能。强调“仁者爱人”与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便可以实际也作出了两种对立的解释。看来,要在这百次讲“仁”中,确定哪次为最根本或最准确,以此来推论其他,很难做到;在方法上也未必妥当。因为部分甚至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整体,有机整体一经构成,便获得自己的特性和生命。孔子的仁学思想似乎恰恰是这样一种整体模式。它由四个方面或因素组成,诸因素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换和相对稳定的适当功能。正因如此,它就经常能够或消化掉或排斥外来的侵犯干扰,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构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痕迹。构成这个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四因素分别是(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五)实践理性。这里面有许多复杂问题需要详细研究,本文只是试图初步提出这个问题和提供一个假说。下面粗线条地简略说明一下。 (一)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如前述,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所以: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有子之言似夫子,一般均引作孔子材料) “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来源这个网站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rendabbs&idArticle=91&flag=1

对孔子的评价

8. 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以及他的学说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他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一身。几千年来,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说自孔子那时算起,人类经历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那么经过了几千年,我们起码是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了吧,看当今社会,又有那个敢说自己的思想、学说比处于人类婴儿期的孔子更加得人心?更加有影响?更加能流传千古?可是,却有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在哪里口口声声“要批判地继承孔夫子”,岂不是等于中年期的人类要去批判婴儿期的人类?那是多么的愚昧滑稽!多么的厚颜无耻!试想,在孔夫子年代,没有汽车、火车、轮船、高铁、飞机。。。。。。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全靠个人的实践、感悟,为我们人类留下这么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崇敬还来不及,怎能以如此不恭的态度去对待他?一个长到七—八十岁的人居然对一个婴儿求全责备,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圣洋  1957743561